黄象明作品
天下名石多矣,无锡太湖石、安徽灵璧石、福州寿山石、广西大化石等等不一而足。不过,似乎南京人的“美石”之好历史最为悠久。南京鼓楼之北阴阳营遗址是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,上世纪50年代曾发掘出76颗雨花石子。这些石子来自墓主人口中及胸前的陶罐。考古学家们研究认为这些奇特的石头,并非当时鼓楼地面俯身可拾,而是采集自不可知的周边地区。诸多现象叠加,不禁让人悬想:是否新石器时代的南京先民已经像今天的我们一样,到处搜求美石,并且将之盛放在碗、盆、罐里观赏?
鱼润水族潜水泵
东坡玩石,米颠拜石——中国人多为泛灵论者,山精树怪,石头崇拜,自古而然。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特具慧根和心眼,爱石头的人,总结出美石之特点——细、怪、奇、巧、美,集于一身,质、色、形、像,协调统一。雨花石虽名为石,却具备玉所无的奇妙纹理,“质超于玉,透出于文,幻其影质于空灵,以备世间形色所有。虽有形似,卒不得以任何物拟之也。此真为千古极灵矣! ”“人物、山水、花草皆如画家写意。 ”这恰是书法家黄象明将雨花石与书法结合的契机所在。
“五岳五色殊,剖分始盘古……六合精英存,具体若父母……珍重养清泉,有时天可补。 ”这首长律《六合石子》出自《桃花扇》的作者孔尚任之手。当年,他耳听得冒襄、龚贤口中的前朝旧事,被他们的民族气节、坚贞节操所感染,细细品味孔先生笔下的五色石头,岂非正是雅量高风、才可补天却又隐藏形迹的名僧高道、故老遗民?奇丽石头和杰出人物相互映照,与文化史和文学史同光。
说来奇妙,黄象明和我都是南京已故著名音乐家、书法家石林的学生,我们对书法和艺术的启蒙皆得自这位“石先生” ,似乎冥冥之中已有注定,注定我们与石头的情谊和缘分。我是大师兄,黄象明是小师弟,但因为入门有早晚,所以相识较迟。而这相识、相交又因石而起。黄象明的书法一如其为人,飘逸自在,如风行水上,自然成纹,得宋人手札之风。以此风格的书法配合纯粹天然、毫无雕琢的石头,最是相宜。黄象明十多年前便获得“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”“林散之奖”,24岁加入中国书协,可谓年少成名,但他勇于创新、不慕虚华,甘于寂寞,对自然、个体生命与人类命运的探索充满好奇,这正是当代艺术家不可缺失的精神所在。
泵感腹肌
“唯有创造才是欢乐” ,黄象明潜心于此、立根于书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,开拓了传统文人赏石的局限,崇尚与坚守“文人气”“书卷气” ,是新文人赏石的探索与创造者。近年来,黄象明的《南石头记》不断受到海外关注,为日本等国家及地区珍藏。
2014年夏天,南京青奥会主媒体中心云集全球记者,他们见证盛会的同时,欣赏了一个特别的展览—— 《南石头记》书法主题展览。开幕现场,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巴赫、前任主席罗格对黄象明作品所展现出的自然图景、大胆创新的精神赞赏不已, 《南石头记》也成为奥组委收藏的代表南京名片的精品之作。有媒体专访介绍:“象明君以雨花石蕴藏的美丽图景为起源,同中国书法的笔墨构架章法之美、古典文辞的雅韵深味相结合,观图得意、望文生境,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科技创造出全新‘书与石’相伴共鸣的艺术形式—— 《南石头记》 。千挑万选的雨花石伴以情境相融的古代曲赋,大胆加入现代构成元素,使得整篇章法极具古典唯美特质,同时在色彩基调上呈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大美之境,是传统与现代、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。 ”
“天工之巧,无所不有,精华蟠结,自成文章”的石头背后立着的还是人。我和黄象明因石头和书法而结缘,我们同样爱书法、美石和一切美好的事物。黄象明心性纯白,效法曹雪芹、东塘,愿意为南京写一段身世,为石头谱一段传奇,将书法和雨花石联姻,鸳盟缔结,美美与共,书法从此得一伴侣,石头今后添一知己,怎不快慰人心。